看着ETF市场规模从6000亿飙升至万亿,16只产品涨幅超80%,150只收益率超50%的惊人数据,我不禁想起十年前刚接触投资时的迷茫。那时我也像大多数散户一样,追逐各种专家的观点,结果发现他们"一天一个观点,一下熊了一下牛了"。直到我开始关注真实的交易数据,才明白市场的本质。
一、ETF狂欢背后的残酷现实今年以来ETF市场呈现出的"权重搭台、题材唱戏"格局尤为明显。国泰创业板人工智能ETF以121.53%的涨幅夺冠,通信、黄金类ETF紧随其后。表面看是投资者的胜利,实则暗藏玄机。
有趣的是,煤炭ETF年内下跌5.65%却吸引资金净流入近300%,部分涨幅超50%的芯片ETF反而遭遇21亿元净流出。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揭示了机构投资者的操作逻辑——他们不是在追涨杀跌,而是在进行有计划的布局。
展开剩余81%记得有位前辈说过:"专家就是浆糊。"这话虽糙理不糙。现在资讯发达,各类股市专家很多,"万一看对了,就大吹特吹,甚至还要附上大赚的操作截图,一旦看错了,就开始写得云里雾里"。实际上走势无非涨跌横,"一两千字的文章,连后面怎么走都看不出个所以然"。
二、定价权争夺战的真相说到底,"股市争夺的就是定价权"。没有定价权就没有话语权,"而定价权只可能在机构手里"。哪怕机构有100个心眼,"最终也反映到交易上"。因此不必舍本求末,"只要看清楚机构交易行为就好了"。
这点在我跟踪「西藏天路」的过程中深有体会。虽然这两天涨得很疯狂,"但是估计没有几个散户能抓住",因为这只股票已经"涨了小半年了",一路上股价反复震荡。"之所以大家没有等到这一刻,不就是一路上股价反复震荡而提前出局了"。
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好股票必然是不断震仓上涨"。所谓洗盘,"就是机构大资金通过故意打压股价",造成股价出现持续调整的迹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涨了一段时间的股票来说",这很容易让人误判为行情要结束了,"但往往就在大家出局之际",股价又重新拉了起来。
三、透过数据看穿机构手法十年前我开始使用的那套大数据系统让我明白:"虽然机构大资金和普通散户的交易行为完全不一样",但实际上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
这套系统最让我受益的是它能提供很多交易行为的分析。"比如K线下方的红、黄、蓝、绿四种柱体",反映的就是具体的交易行为,"其中蓝色代表空头回补行为",就是前期做空资金重新入场。"而红黄蓝绿柱体下方的橙色柱体就是反映机构行为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
如果交易行为下方对应有「机构库存」数据,"说明这一天主要的交易行为是机构发动的"。试想下,"当前期做空的机构重新开始买入",这是不是一种「洗盘」手法?说白了就是利用股价下跌来制造恐慌,"逼得小散把手中的筹码给交出来"。
四、五次洗盘后的暴涨启示为了更清楚地识别这些信号,"我把K线颜色给隐藏了"。这样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到底哪些地方出现了『震仓洗盘』现象"。结果发现「西藏天路」这只股票在最后拉升之前竟然有过五次「洗盘」行为。"为什么你错过好股票?因为你在上涨过程中被洗掉了"。
这种情况在当下市场中相当普遍。"下面这几只股票也是涨了三四个月了",一路上都是震仓上来的。"对于这样的股票",一方面如果你有持仓就不会轻易被甩出去;另一方面也是大家重点观察的好方式。"比起花样百出的概念",交易行为就这么几个,"看懂了何愁没有好股票"。
五、回归投资本质:看清交易真相回过头来看今年ETF市场的巨变:"主题指数ETF规模达7747.85亿元",行业指数ETF规模2876.27亿元,"合计规模突破万亿大关"。与宽基ETF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主题ETF前三季度份额新增2897.4亿份",而宽基ETF同期减少2241.5亿份。这种变化绝非偶然。
"事实上,好的股票一定是阶段性出现『震仓』现象的"。真正健康的上涨一定是有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只有这样才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关注就会产生波动,"才能把自己的成本给压下来"。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现象:为什么煤炭ETF下跌却吸引资金流入?为什么部分上涨的半导体ETF反而遭遇资金撤出?答案很简单——这都是机构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布局。"说来说去",看清交易的真相比什么都重要。
免责声明: 本文所提及的市场现象及数据分析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旨在分享个人投资观察心得。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及产品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内容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再次强调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操作建议,谨防各类以本人名义进行的非法证券活动。投资路上愿与诸君共同进步!
发布于:上海市配查信-我爱配资网-股票配资软件-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