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菲律宾在南海的表演真是越来越精彩了——前脚刚说要和中国海警握手言和,后脚就放话要"阻止中国行动"。这种自打耳光的戏码,让人不禁想问:马尼拉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日前,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菲律宾外长拉扎罗在参议院高调宣称,正与中国海警部门磋商,努力达成谅解备忘录,希望能借此促进合作,减少两国在南海地区的对抗。
紧接着,菲海岸警卫队发言人塔瑞拉迅速附和,支持达成协议“缓和局势”。
乍一看,觉得菲律宾好像醒悟了,其实不然。
说完这话的第二天,拉扎罗就在另一个场合大放厥词,宣称达成合作就能够“阻止中国海警在南海展开的行动”。

而且,有趣的是,菲外交部和海岸警卫队随后竟为“谁该主导谈判”争执不休——外交部想让海岸警卫队冲在一线,后者却反呛“这是外交事务”。
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和互相踢皮球的场面,暴露了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真实心态:既想在对抗中占便宜,又怕玩火自焚,毕竟谈成了是政绩,谈崩了或未来毁约,总得有人当替罪羊。
这种顾虑并非空穴来风。
马科斯政府此前在南海问题上的反复早已不是秘密:一边喊着对话,一边纵容船只擅闯中国岛礁;一边承诺管控分歧,一边拉着美国搞联合巡航。
如今主动示好,与其说是幡然醒悟,不如说是被现实“打疼了”。
就在拉扎罗表态前两天,菲船刚在黄岩岛附近海域挨了水炮,船只发生擦碰,小型飞机被驱离,加上解放军在周边海域的实弹演习,这一连串的反制让马尼拉终于明白,光靠耍横是行不通的。

而拉扎罗外长的矛盾表态背后,反映的是菲律宾政府的两难处境。
一方面,他们需要向国内民众展示强硬姿态,维护所谓"主权"形象;
菲律宾近期深陷贪腐丑闻,民生问题迭出,民众对政府不满持续发酵。此时打出“对华合作”牌,既能塑造政府“务实维护国家利益”的形象,又可转移国内矛盾。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通过对话来管控危机。
但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注定难以奏效,因为中国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决心从不动摇。
中国海警船在南海相关海域的常态化巡航,就是对菲律宾这种摇摆态度最直接的回应。
从更深层次看,菲律宾的反复无常背后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影子。
美国希望通过武装菲律宾,在南海建立一道遏制中国的屏障。
但美国的承诺从来都是选择性的——他们乐于提供武器、举行军演,却始终避免在核心争议问题上明确表态。每次中菲海上对峙,美军除了喊话“支持盟友”,从未实质性介入。

这种策略让菲律宾陷入了一个危险循环:越是依赖美国,就越需要制造事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越是挑衅,就越可能引发冲突,最终损害的还是菲律宾自身的利益。
除了美国靠不住之外,菲方也已经渐渐意识到,中国海警近年吨位、装备、执法效率全面提升,已形成对南海实际控制力的碾压态势。
更让马科斯政府脊背发凉的是,解放军“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近期与海警船在黄岩岛海域会师。
这艘3.7万吨的“移动基地”能支持舰艇长期巡航,相当于给中国在南海钉下一根战略楔子。
菲方若再挑衅,面对的将不仅是海警水炮,还有整个海上维权体系的协同压制。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清晰而坚定。
我们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推动共同开发,这一立场多年来一以贯之。
但和平不等于放弃原则,合作不意味着妥协。
中国海警在南海的执法行动完全基于国内法和国际法,维护的是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无论菲律宾打出什么牌,中国的底线都不会改变。

对于正在进行的磋商,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备忘录可以签,协议可以谈,但关键要看菲律宾的行动能否支撑协议落地?
一方面,备忘录没有法律效力,随时能推翻;另一方面,菲方有前车之鉴,其表态很可能只是向国际放了个烟雾弹,随时会变脸。
2016年所谓"仲裁案"后,中菲也曾达成过合作共识,但没过几年菲方就单方面改变态度,重启挑衅模式。若此次仍缺乏诚意,任何备忘录都可能沦为废纸。
所以,正如专家所提醒的,对于菲律宾,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
如果马尼拉真的有意推动南海和平稳定,就应该停止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把戏,真正回到平等协商的轨道上来。
而不是因为意识到在对抗中占不到便宜,所以试图转向使用柔性机制来约束中方。
如果认为只是签个谅解备忘录,就能够阻止中国海警的正常执法,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中方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但谈判基础必须是相互尊重和言行一致。

从未来局势看,南海的博弈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随着中国海洋执法力量的不断增强,维护主权的能力也在提升。菲律宾如果继续充当美国遏华战略的马前卒,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说到底,南海应该是和平之海、合作之海,而不是地缘政治的竞技场。中国提出的"四个坚持"原则,为地区国家提供了破解困局的方案。
现在球在菲律宾一边——是继续做他人棋子,还是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这将决定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最终结局。
配查信-我爱配资网-股票配资软件-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