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乌克兰东部战场,上演了一幕让军事观察家们眉头紧锁的“渡河记”。过去短短一周,俄军主力竟连续强渡三条关键河流防线——利曼西北的尼特里乌斯河、东北的大热列别茨河,以及新帕夫利夫卡南部的沃尔奇亚河。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天然屏障,似乎并未发挥预想中的阻滞作用。用一位前线俄军事专家瓦列里·希里亚耶夫的话说:“乌军精心构筑的河防体系,在实战中近乎‘失语’。”
这绝非偶然的战术成功。当俄军履带碾过沃尔奇亚河岸,他们突破的不仅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乌军耗费巨资、依托地理优势打造的“新顿巴斯”防线的核心地段。这条被寄予厚望的防线,沿着河流蜿蜒,占据高地,密布无人机巢穴和纵深梯次防御工事,本应是迟滞俄军推进的铜墙铁壁。然而,现实却是俄军渡河如探囊取物,未遇预期中的激烈抵抗。希里亚耶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乌军兵员短缺的困境,已深刻削弱了其依托复杂地形实施弹性防御的能力。 防线再坚固,缺乏足够且状态良好的士兵去坚守和反击,终究只是地图上的线条。
展开剩余86%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战场变量正在增强——国际雇佣兵的规模,特别是来自遥远古巴的身影。路透社的报道揭示了一个趋势:目前在俄军序列中,除了朝鲜军事人员,人数增长最快的外籍力量正是古巴雇佣兵,规模估计在千人至数千级别,且“最近几周数量正激增”。 虽然他们的具体战术作用尚需观察,但这股力量的持续注入,无疑为俄军维持进攻势头、填补战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战争国际化的阴影,在顿巴斯的硝烟中悄然拉长。
视线聚焦到具体战场,利曼方向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俄军渡河后,兵锋直指河西岸的战略支点——新约洛夫卡城。拿下这个大型定居点,俄军便能在西岸获得稳固的进攻跳板,彻底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在德罗比舍沃城北郊,激烈的森林争夺战正在进行。茂密的林木曾是乌军天然的掩护,如今却成了俄军极力要控制的“攻城钥匙”。一旦俄军完全掌控这片连接城区的森林地带,德罗比舍沃的陷落几乎只是时间问题,俄军可依托森林抵近发起致命一击,事半功倍。
在利曼东南方向,乌军也并非毫无作为。他们成功夺回了扬波尔北部的火车站,暂时堵住了俄军一条直扑利曼的通道。然而,在临近的西维尔斯克市,俄军的钳形攻势正越收越紧。俄军已攻占该市南部的库兹米诺夫卡村,兵临最后一个屏障——兹瓦诺夫卡村。 这个村庄的得失,关系着西维尔斯克乌军最后一条后勤动脉的存续。一旦兹瓦诺夫卡易手,俄军将完成对西维尔克斯的战术合围,甚至可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迫使乌军为避免被全歼而主动撤离。 这印证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论断:“包围,即使不完全,也能产生巨大的精神效果。”
然而,若论战场之残酷,红军城方向,尤其是其北线,已沦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间地狱”。 军事纪实报描绘的景象令人窒息:在无人机无孔不入的侦察与猎杀,以及双方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下,交战区域几乎成了“伤员禁区”——任何试图从前线后送伤员的行动都等同于自杀。 通往火线的所有道路,散落着被精确摧毁、烧成焦黑的车辆和摩托车残骸,宛如一条条“死亡之路”。持续的降雨更是雪上加霜,战壕积水普遍超过20厘米,士兵们浸泡在冰冷的泥浆中作战,体能与意志经受着双重极限考验。
但即便是这样的“地狱模式”,也未能阻止俄军的进攻步伐。只要还有稀疏的森林带提供一丝微弱的掩护,俄军步兵便继续在泥泞中向前蠕动、突击。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在无人机主宰的天空下,稀疏的林木也比毫无遮拦的开阔地意味着更大的生存概率。 这场景,残酷地复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某些特征——在技术兵器制造的“无人区”里,步兵的突击依然是最原始也最血腥的解决方式。
目前,红军城北线最激烈的厮杀,集中在库切罗夫亚尔至新托列茨科耶一线。其中,新托列茨克耶已被俄军完全控制,俄军乘胜攻入弗拉基米洛夫卡。 乌军曾在此狭小地域集结重兵试图反攻,但俄军的强力阻击让这次反击严重受挫。更危险的是,如果乌军无法稳固弗拉基米洛夫卡,其集结在此的部队和装备极可能陷入俄军的反包围圈中。 弗拉基米洛夫卡至索菲夫卡一线,被前线士兵称为“北线绞肉机”的核心,其激烈程度远超红军城其他所有地段的总和。 这里已成为纯粹的步兵死斗场,方圆十公里内,任何装甲车辆或重武器露头,都会在几分钟内招致从天而降的致命打击,被无人机精准摧毁。 俄军在此投入了大量被称为“风暴”的突击步兵单位,以血肉之躯一寸寸争夺阵地,代价高昂。
在红军城西岸,俄军也取得了进展,攻占了沃尔内村。控制此地,使俄军得以威胁正沿新沙霍沃至梅尔扎火车站一线反扑的乌军侧后,迫使其攻势收敛。 不过,乌军成功夺回了梅尔扎火车站,这对依赖铁路补给的北线俄军而言是个坏消息,意味着其脆弱的后勤线将面临乌军更直接的袭扰压力。而在红军城市区内部,残酷的巷战仍在东南部几个高层建筑密集的小区里反复拉锯。俄军的战术简单而粗暴:动用重炮对高楼进行毁灭性轰击,最大限度压制乌军火力点,随后派出精锐突击小队在瓦砾中艰难推进、清剿。
冷眼观察:天堑失守与战争逻辑的嬗变
俄军一周内连破三条河流防线,其速度之快、代价之相对可控,传递出几个不容忽视的战场信号:
人力短缺已成乌军“阿喀琉斯之踵”: 再好的防御工事,没有足够且斗志高昂的士兵去守卫,都形同虚设。持续的消耗战对乌军人力资源的透支是结构性的难题。 无人机+炮火塑造“装备禁区”: 红军城北线的纯步兵绞杀状态,凸显了无人机在察打一体、精确猎杀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传统装甲力量在特定区域生存能力骤降,迫使战争形态在某些地段“退化”到更原始的步兵近战。 “炮灰”的价值被重新定义: 俄军投入大量步兵(包括“风暴”部队和外籍雇佣兵)进行高风险突击,表明在特定战术目标下,承受人员损失换取关键节点突破的思维依然存在。战争残酷性并未因技术进步而降低。 天堑屏障价值相对下降: 在远程火力精确打击、无人机全域监控、以及渡河装备和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河流等天然屏障的防御价值确实较战争初期有所下降。能否有效防御,更取决于防御方的综合态势感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及预备队的反冲击力量。 国际雇佣兵现象值得警惕: 古巴等国雇佣兵在俄军中规模的增长,是战争溢出效应和国际博弈复杂化的缩影,也为冲突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和长期化风险。顿巴斯的土地在暴雨和炮火中呻吟,每一条被突破的河流,每一个被争夺的村庄,都在诉说着这场消耗战的残酷与胶着。当天然屏障不再可靠,当钢铁洪流与血肉之躯在泥泞中反复碰撞,这场21世纪的大规模地面战争,正以其独有的血腥方式,书写着现代战争逻辑嬗变的新篇章。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乌东战场的变化,再次印证了这句古老的箴言。战争的形态在变,但其吞噬生命的本质,从未改变。对于深陷其中的士兵和平民而言,地狱,就在脚下这片被雨水和鲜血反复浸泡的土地上。
发布于:福建省配查信-我爱配资网-股票配资软件-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